close

對恆春半島的模糊印象,一直停留在「墾丁」與「落山風」。幾年前走過阿朗壹古道後,查閱相關資料,才驚訝於恆春半島豐富的族群文化與悠久的歷史背景。而最讓我難過的是,這麼豐富的歷史,為什麼生長在這座島嶼上的我從來不知道 ?

恆春半島所面對的海域位於巴士海峽與西太平洋交界處,是西歐海權國家經營遠東貿易航線的必經之地,有許多遠洋貿易船隻在這區域失事。而原本在恆春半島上數百年來可以自給自足生活,與外界無涉的各族群,終於必須面對大航海時代的強權攻略。1874年讓台灣被逼正式進入世界近代史舞台的「牡丹社事件」就在此發生

在親自走過這些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逐一拜訪恆春半島上不被熟悉的區域後,書上的文字成為真實的存在歷史終於不再只是冰冷的年代紀錄,而是這片土地上的人生活過的痕跡讓後人能從中學習教訓

 

楔子 :  琉球漂民事件 (八瑤灣事件)

1871年,宮古島前往琉球王國進貢的船隻在回程時,遇到颱風侵襲而漂流到恆春半島東南側的八瑤灣。因為船隻毀壞無法再次航行,劫後餘生的66人只能上岸,遇到二名漢人警告不能向西走不然會進入有出草習俗的大耳人(排灣族原住民)領地但在貴重財物被漢人劫掠後,失去信任的一群人決定結伴向西行結果誤入排灣族「高士佛社」的領地,高士佛社人給予琉球人食物充飢,並讓他們住宿在頭目家屋但是半夜卻前去索取琉球人的衣物。次日高士佛社人出門打獵,出門前囑咐琉球人留在室內不要擅自離開,但已心生恐懼的琉球人趁此機會分批逃跑,逃到雙溪口時被高士佛社人追殺。最後剩下12人,由當時的保力庄庄長楊友旺出面庇護並派人輾轉護送到台灣府,再由台灣府官員送到福建福州的琉球館讓琉球人能安全返回家鄉

這是常有的船難以往的慣例都是由清帝國直接將生還人員接往福建再送回琉球與日本無關。但琉球王國當時同時向日本清帝國稱臣納貢日本官方質問清帝國對這些宮古島遇害官員的處理,清的回覆卻是「生蕃乃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這句「化外之民」成為日本征戰派出兵台灣的依據。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之後兩國簽訂合約,承認日本出兵是保民義舉

這是文獻上所記載琉球漂民事件,之後發生的牡丹社事件間接造成日本併吞琉球王國,清帝國則開始意識到台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次年在恆春築城設縣。然而,每次翻閱文獻時總覺得疑點重重,所有的紀錄都是從清帝國與日本的觀點寫下的,那麼當事者高士佛社的觀點呢? 到底實際的情況如何?

 

琉球飄民事件地圖_new  

牡丹社事件紀念館看到這張地圖琉球人從八瑤灣海岸(1)到山區的高士佛社(2),再往下游逃到雙溪口(3),是相當長的路程可惜在雙溪口被高士佛社人追上殺屍體則一起收葬在雙溪口,由保力庄的林阿九家族負責管理與祭拜後來再遷葬到車城統埔庄南郊

琉球漂民墓

車城鄉統埔村的「大日本琉球藩民墓」。

arrow
arrow

    thoreau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